損失迴避(Loss aversion),又稱損失厭惡,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利得與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半選擇安全、保守獲利的選擇,以避免影響承受不可控的風險。但是在我的觀點裡,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並付出 80% 的精力後,還要將 20% 的精力用於有興趣的題目研究探索,發掘新的機會。
因為這些被放棄、相對風險更大的事物,同時也是尚未被走過的路,潛藏高回報之可能。 關於在這個世代下的新文化「躺平」與「斜槓」,我曾寫過文章。躺平文化與斜槓人生
其實,在寫這些現象學的觀測散文之餘,我是名 API 藥廠 Sourcer,在上班時間能名正言順在網路上衝浪,觀察國際局勢、查找法規和業務聊天,如果我的工作是上班這個反應式欲取得產物,這些文章則是該化學反應副產物。
不可避免的產出,並幫我更精進作為 Sourcer 的能力。
🌟各時期一覽:
高中時代
我從高中就開始在網上累積創作,以嗑 CP 與分析帖從鮮鮮到知乎,到最終收手時,創下以 33篇文章累積 120 萬的瀏覽量,當然這是完全沒有收入的為愛發電。
一心二用的結果,就是大學差強人意,進入私立醫學大學的化學系。
大學時期
但藉由這段時間的文章累積與大量互動經驗,讓我更清楚讀者們喜歡什麼、發掘出自己擅長的風格,到最後把這門功夫結合自己的化學專業成為我的工作。
寫文章的不務正業,同時也是我的休閒方式,讓我情緒紓解後能專注於在專業上取得好成績,也累積在分析與規劃的實戰力,透過暑期論文撰寫和管理學程的證書,我在大四時就以系排前 20% 左右的成績,順利推甄上陽明交通大學研究所。
也因此最後一個學期,我可以大量修讀生物和心理學課程,並且投入創作。
研究所
在台灣創作者為文科背景佔多數,理科生中絕大多數並不重視寫作能力。
而我透過文章點閱數與暑期論文獲獎,證明我具備其他研究生所沒有的撰寫技巧,並且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能翻譯不同領域間的語言。加上一年時間就從化學實驗轉戰生物實驗成功,後續做出其他研究生兩倍的數據,支援導師國科會計畫。
最後以第三名成績畢業,做出的成果也讓其他院室教授拋出博班橄欖枝。
藥廠RD、PM與QM
後來進入藥廠後,輾轉在各單位之間流轉,我擅長規劃實驗,但是並不想長期碰觸和吸入毒化物,當然也不喜歡 QC 執行固定的分析方法並撰寫實驗筆記。
擔任過 RD 和 PM 甚至 QA,我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真正適合的位置,過程中也與獵人頭公司接洽並應聘,但得到的說法是我會是專業的科研人才但不適合人資相關。
我的大學、研究所同學與前輩多半在醫藥生技產業中,不少人一進去就在同家公司同個崗位深耕十餘年,反倒是我顯得格格不入,不斷更換跑道。
但這些工作經驗,也奠定我將來在 Sourcer 時,熟悉各單位分工、與了解他們的立場更迅速達到有效溝通。
API 藥廠 Sourcer
我在 2020 年進入了全台或者號稱亞洲最大API廠,我的同事們是在業界十餘年的老前輩,且都擁有當年的台清交成碩士以上學歷,在 RD 歷練多年,還 有曾經擔任過PM 主管的藥廠資深人員。但透過多工處理、解決難題與補位力,我成功得到 Offer。
後續也在實戰上發揮戰力解決不少難題,與前公司同事見面時,他們也認為我快樂了很多,找到自己的舞台。
首先先介紹兩種常見採購,個別是 Sourcer 和 Buyer,在電子業中有時還有 Planer,不過藥廠大多由 Buyer 兼任 Planer,或者由物管協助。
Sourcer
新物料、替代物料、新廠商或新設備的開發。
物料市場資料(供需、價格、技術、政策等)彙整與趨勢分析。
價格,數量(產能),交易條件,合約的議定。
供應商、供應鏈管理。
Buyer
訂單的發出,交期與數量的控制,以配合生產排程。
依據供應商的產能或交貨表現,來調配訂單的數量。
供應商交貨期間的溝通協調,如品質,服務等。
催貨。
藥廠體系下,Sourcer 被默認為是管物料的人,但這幾乎意味著全包,但凡與物料相關都可以 cue Sourcer。
一個合成路徑在 RD 與客戶決定時,Sourcer 就必須加入說明這個物料是否容易取得,有哪些供貨來源,安排進行 use test。
完成測試後,啟動 Qualification 流程,作為 QA 和供應商間橋樑溝通問卷,並安排關鍵物料 (Critical material) 稽核 (Audit)。與 QC 確認物料規格,傳遞分析方法、釐清差異。取得未來六個月工廠排程與物料需求,提前兩個季度與供應商和製造商溝通。
日常 Qualification 文件更新、建立 Secondary Choice、維護系統讓 Buyer 有可下單組合
配合環安、公關推行減碳、ESG 計畫,回覆客戶疑問,和處理各種異常狀況。
依據 FDA 等主管機關新頒布法規調整現行文件
由於參與的計畫與任務複雜且多樣,光是單純的化學背景,或者有採購實務經驗都是不夠的,Sourcer還要彼此觀摩討論,不斷適應潮流並且學習新知,才能站在前線解決疑難。
🌟總結:
綜合整個職涯,我常常做超過本分該進行的作業或工作,但是這些「不務正業」,往往是助我突破困境,航向更寬廣領域的關鍵,並讓我一次次從非專業轉為專業人員。
追根究柢,在這個資訊爆炸,職業不斷被汰換的年代,單純期待靠著一個科系出生,就能有份穩定工作做到退休幾乎已經是童話故事,職場上更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透過自我進修學習補足相關背景。
我們也幾乎無法依靠過往的經驗,就能在時代洪流下維持既有職位,唯有透過學習與省思,不斷創造自我價值、豐富自己。
而在成為 Sourcer 的兩年多,我透過在 Dcard 上持續的寫作,重新消化我的經驗並整理心得,磨礪自己,甚至收到台灣年收入前三大公司的面試邀請,並順利取得 Offer,準備再次啟程成為一個非專業人員。